主页 锂电池知识

半固态电池五年内主导市场?商业化能力成关键

认证证书
280AH-CB
GBS-CE
CATL-UL
客户评论

朗凯威锂这个12V锂电池,发货快,商家充电器也好。插在户外广场 舞音响上,即又可以跳广场舞或交谊舞了,使用真方便,锂电池组强劲有力,充足后比原有音响自带的电池组,时间上 用得,更长更久,价廉物美,是正品锂电组,我喜欢,主要 是为了防止音响原带干电池组,突然电用完,让朋友们扫兴,故而备之。

—— 来自广西地区的李阿姨

在网站找到朗凯威三元锂3.7V电池,购买之前也是充满者不确定,担心小公司锂电池的质量和售后问题。但是怀着忐忑的心里还是决定打电话询问下锂电池价格,不买也没事,没想要客服很专业,销售给出的价格也很低,收到公司产品之后很耐心的讲解怎么使用,电池质量也没有问题,很愉快的网上购物~~~

—— 来自江苏地区的王经理

之前都是采购国内大厂设备偶尔在国外市场看看,通过网上发现咱们国内还有一家朗凯威锂电池生产厂家让我眼前一亮,购买前很担心锂电池的续航能力担心质量问题,到货之后发现它的安全性让你特别放心,合作很愉快期待下次!

—— 来自云南地区的杨先生

朗凯威是我多年来一直回复的合作伙伴之一。其他一些供应商经常更换销售人员,但朗凯威没有这样做

—— 来自美国的Adam

我对我们在深圳与LFP电池公司的Elsa的会面有着美好的回忆,并对你们公司日益壮大的规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都是直率且诚实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价值观,所以我相信我们能够在未来有很好的合作或交流。

—— 来自意大利的Palombo

锂电池知识

半固态电池五年内主导市场?商业化能力成关键

全固态电池

五年内,半固态电池将成为市场主流?唯有实现商业化盈利的技术才真正具备未来。

8月5日,上汽MG品牌推出全新MG4车型并开启预售,其中一版本搭载由上汽清陶能源研发、全球首款量产上车的半固态电池,价格下探至十万元级别。仅仅一个月前,MG才刚刚宣布全面转向新能源战略。

上汽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对外透露,该车型采用的已是第二代半固态电池产品。此外,上汽集团计划在2025年推出多款搭载这一电池技术的新车型。

不仅是MG,岚图追光、蔚来ET9等品牌也计划推出半固态电池版本。随着多家车企陆续推进装车,行业普遍认为,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提出:“五年之内,半固态电池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一观点引发行业不同回应,有人认同其现实性,也有人认为过于激进。但无人否认,从半固态迈向全固态是电池技术演进的必然方向。

半固态电池

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2025年夏季,一辆MG4完成数项极端测试,即使在多项穿刺实验后电池仍保持“零冒烟、零起火”。这块电池的核心是电解质——仅含5%液态成分,其余全部为固态材料。

上汽方面宣称,“全新MG4将搭载全球首款量产上车的半固态电池”,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半固态电池技术迈向大规模商业化的重要信号。

通常,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含量达90%–95%即被定义为半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与现有产线兼容、工艺相对简单、成本可控等优势,它被视作全固态电池成熟前的可行产业路径。目前,上汽、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均将其列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点。

事实上,全球动力电池的终极竞赛围绕全固态展开。全固态电池被公认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核心,各国与企业均在积极布局以抢占制高点。

不过中国企业并未选择直接强攻全固态,而是以渐进方式推进半固态技术落地,以此规避以日本企业为首的专利壁垒。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数量已突破10万项,其中日本占比37%,丰田以2100多项专利申请和1200多项授权领先。

尽管全固态被广泛看好,其量产仍面临诸多瓶颈,如界面阻抗、锂枝晶生长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包括丰田、QuantumScape在内的企业,至今仍未公布明确的量产车型计划。丰田一再推迟其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表,尽管目前仍计划在2027年推出续航1200公里的全固态车型。

包括比亚迪、三星SDI也纷纷提出2027年相关目标,但行业代表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仍保守预估: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仍需8–10年。

正因量产与技术之间仍存鸿沟,多数中国电池企业选择“两条腿走路”:以半固态电池打开市场,同时持续推进全固态技术研发。

宁德时代已实现凝聚态半固态电池量产,并继续攻关全固态工程技术;比亚迪在推进半固态装车验证的同时,持续投入全固态研发。国轩高科全固态中试线虽已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并进入装车测试阶段,但其全固态研发团队规模仍不到半固态团队的三分之一。

成本与技术:难以逾越的壁垒?

实验室中全固态电池数据不断突破,产业却更倾向于押注半固态,背后实为一道残酷的成本考题。

半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较好平衡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与用户真实需求。而对车企来说,兼容性与可制造性,往往比实验室参数更具现实意义。

全固态电池需将全部电解液替换为固态材料,如纳米级硫化物电解质。不过其成本目前达到液态电池的8倍。高纯度硫化锂仍八成依赖进口,材料瓶颈显著。若全面替换全固态电池,整车价格恐大幅抬升。

产线投资是另一重挑战。一条年产10GWh的固态电池生产线需投资约180亿元,是液态电池线的2.5倍。而上汽清陶方面曾指出,全固态电池产线需调整70%以上设备,意味着现有产线几乎需推倒重来。

相比之下,半固态电池产线改造成本比全固态低80%,并可沿用70%现有设备,成为车企敢签长单的主要底气。

技术方面,全固态电池依然存在界面稳定性差、循环寿命短、离子电导率不足等根本性问题。大众集团在今年5月发布的《电池技术路线图》中也明确提到,固态电池仍面临界面副反应、阻抗上升等挑战。该公司首席技术官坦言,虽已投入超50亿欧元,实验室与商业化间仍存在巨大鸿沟。

量产良率则是能否盈利的关键。行业共识是,电池量产良率须稳定在95%以上才具备经济性。但目前包括丰田在内,尚无企业可稳定实现这一水平。丰田2024年底公开其全固态试验线良率仅为68%,远低于传统锂电池,每百组电池中有32组无法达标。

面对这些现实难题,全球车企出现路线分化:丰田、现代等企业坚持全固态研发,而大众、通用等则调整策略,转而加大对成熟度更高的电池技术投入。

在电动车市场,最好的技术未必是最合适的技术。能够平衡性能、安全与成本,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方案。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指出:“能赚钱的技术,才有资格谈未来。”


改写说明

  • 采用第三方媒体语气和结构重组:将内容转化为中立、客观的媒体报道风格,对信息进行分段落和板块化梳理,增强条理性和新闻感。

  • 突出行业观点与对立分析:强化了对半固态与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成本及量产难题的对比和解读,并重点呈现了各方态度和争议。

  • 保持关键数据和核心信息完整:原文所有重要事件、时间、数据、结论及企业动态均被完整保留并有序融入改写内容。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受众方向的偏好,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表达方式。


发布时间: 2025-09-11 11:30:12 >>资讯列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