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半固态电池将成为市场主流?唯有实现商业化盈利的技术才真正具备未来。
8月5日,上汽MG品牌推出全新MG4车型并开启预售,其中一版本搭载由上汽清陶能源研发、全球首款量产上车的半固态电池,价格下探至十万元级别。仅仅一个月前,MG才刚刚宣布全面转向新能源战略。
上汽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对外透露,该车型采用的已是第二代半固态电池产品。此外,上汽集团计划在2025年推出多款搭载这一电池技术的新车型。
不仅是MG,岚图追光、蔚来ET9等品牌也计划推出半固态电池版本。随着多家车企陆续推进装车,行业普遍认为,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提出:“五年之内,半固态电池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一观点引发行业不同回应,有人认同其现实性,也有人认为过于激进。但无人否认,从半固态迈向全固态是电池技术演进的必然方向。
2025年夏季,一辆MG4完成数项极端测试,即使在多项穿刺实验后电池仍保持“零冒烟、零起火”。这块电池的核心是电解质——仅含5%液态成分,其余全部为固态材料。
上汽方面宣称,“全新MG4将搭载全球首款量产上车的半固态电池”,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半固态电池技术迈向大规模商业化的重要信号。
通常,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含量达90%–95%即被定义为半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与现有产线兼容、工艺相对简单、成本可控等优势,它被视作全固态电池成熟前的可行产业路径。目前,上汽、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均将其列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点。
事实上,全球动力电池的终极竞赛围绕全固态展开。全固态电池被公认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核心,各国与企业均在积极布局以抢占制高点。
不过中国企业并未选择直接强攻全固态,而是以渐进方式推进半固态技术落地,以此规避以日本企业为首的专利壁垒。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数量已突破10万项,其中日本占比37%,丰田以2100多项专利申请和1200多项授权领先。
尽管全固态被广泛看好,其量产仍面临诸多瓶颈,如界面阻抗、锂枝晶生长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包括丰田、QuantumScape在内的企业,至今仍未公布明确的量产车型计划。丰田一再推迟其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表,尽管目前仍计划在2027年推出续航1200公里的全固态车型。
包括比亚迪、三星SDI也纷纷提出2027年相关目标,但行业代表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仍保守预估: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仍需8–10年。
正因量产与技术之间仍存鸿沟,多数中国电池企业选择“两条腿走路”:以半固态电池打开市场,同时持续推进全固态技术研发。
宁德时代已实现凝聚态半固态电池量产,并继续攻关全固态工程技术;比亚迪在推进半固态装车验证的同时,持续投入全固态研发。国轩高科全固态中试线虽已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并进入装车测试阶段,但其全固态研发团队规模仍不到半固态团队的三分之一。
实验室中全固态电池数据不断突破,产业却更倾向于押注半固态,背后实为一道残酷的成本考题。
半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较好平衡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与用户真实需求。而对车企来说,兼容性与可制造性,往往比实验室参数更具现实意义。
全固态电池需将全部电解液替换为固态材料,如纳米级硫化物电解质。不过其成本目前达到液态电池的8倍。高纯度硫化锂仍八成依赖进口,材料瓶颈显著。若全面替换全固态电池,整车价格恐大幅抬升。
产线投资是另一重挑战。一条年产10GWh的固态电池生产线需投资约180亿元,是液态电池线的2.5倍。而上汽清陶方面曾指出,全固态电池产线需调整70%以上设备,意味着现有产线几乎需推倒重来。
相比之下,半固态电池产线改造成本比全固态低80%,并可沿用70%现有设备,成为车企敢签长单的主要底气。
技术方面,全固态电池依然存在界面稳定性差、循环寿命短、离子电导率不足等根本性问题。大众集团在今年5月发布的《电池技术路线图》中也明确提到,固态电池仍面临界面副反应、阻抗上升等挑战。该公司首席技术官坦言,虽已投入超50亿欧元,实验室与商业化间仍存在巨大鸿沟。
量产良率则是能否盈利的关键。行业共识是,电池量产良率须稳定在95%以上才具备经济性。但目前包括丰田在内,尚无企业可稳定实现这一水平。丰田2024年底公开其全固态试验线良率仅为68%,远低于传统锂电池,每百组电池中有32组无法达标。
面对这些现实难题,全球车企出现路线分化:丰田、现代等企业坚持全固态研发,而大众、通用等则调整策略,转而加大对成熟度更高的电池技术投入。
在电动车市场,最好的技术未必是最合适的技术。能够平衡性能、安全与成本,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方案。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指出:“能赚钱的技术,才有资格谈未来。”
改写说明:
采用第三方媒体语气和结构重组:将内容转化为中立、客观的媒体报道风格,对信息进行分段落和板块化梳理,增强条理性和新闻感。
突出行业观点与对立分析:强化了对半固态与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成本及量产难题的对比和解读,并重点呈现了各方态度和争议。
保持关键数据和核心信息完整:原文所有重要事件、时间、数据、结论及企业动态均被完整保留并有序融入改写内容。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受众方向的偏好,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表达方式。
发布时间: 2025-09-11 11:30:12 >>资讯列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